茶盞起源於中國宋代,因日本鎌倉時代禪僧從浙江天目山寺院攜回而得名。其核心為福建建窯與江西吉州窯的黑釉茶器,是宋代斗茶文化的載體。宋徽宗《大觀茶論》推崇「盞色貴青黑,玉毫條達者為上」,將兔毫盞視為鬥茶首選。天目盞不僅是實用器,更蘊含禪宗「空寂」美學,如吉州窯木葉紋暗合「一葉一菩提」的哲思。
二、工藝特徵與典型器例
(一)建窯系天目盞
- 胎釉與造型
- 鐵骨胎:採用閩北高鐵粘土(鐵含量達 7%-10%),經陳腐、揉練後拉坯成型,胎色灰黑堅硬,叩之聲如擊磬。
- 黑釉結晶:釉料含鐵 8%-10%,摻入草木灰與礦石熔劑,在 1300℃強還原焰中燒成。釉面因鐵結晶形成兔毫、油滴、曜變等奇觀,如兔毫紋是釉中赤鐵礦微晶呈放射狀排列所致。
- 器型:主流為束口盞,口沿內凹一圈止釉線,便於點茶時把持;斗笠盞則敞口斜腹,適合觀賞茶沫。

- 典型品種
- 兔毫盞:釉面呈金、銀色放射狀條紋,如宋徽宗詩中「縹緲青雲合,喧騰瑞雪浮」的描繪。銀兔毫因鐵含量更高,燒成難度極大。
- 油滴盞:釉面布滿銀灰色圓形結晶斑,狀如油滴。2016 年紐約佳士得臨宇山人專場,南宋油滴盞以 1170 萬美元成交,創建窯單品紀錄。
- 曜變天目盞:宋代陶瓷工藝巔峰,釉面因薄膜干涉效應呈現藍、紫、金虹彩,如宇宙星雲深邃神秘。全球僅存完整器不足 20 件,日本靜嘉堂文庫「稻葉天目」為國寶級文物。
- 燒造難度
- 龍窯燒造需精準控制還原氣氛與降溫速率,曜變盞成品率低於 0.01%。釉層厚度(0.5-1.2 毫米)與鐵含量的微差,都會導致結晶失敗。

吉州窯系天目盞
- 胎釉與裝飾
- 米黃胎:採用本地陶土,胎質較疏鬆,釉色以黑褐為主,局部泛紫或紅暈。
- 創新技法:
- 木葉紋:將桑葉浸泡腐蝕後貼於坯體,高溫下葉片碳化,葉脈與釉融合形成金黃色圖案。注入茶水後,葉紋彷彿隨波飄動,有「木葉無雙」之譽。
- 剪紙貼花:以紙片剪出吉祥圖案(如雙鳳、福字)貼於坯體,施釉後燒出對比鮮明的白地黑花效果。
- 典型器例
- 木葉天目盞:南宋吉州窯代表作,內壁貼單片或雙片桑葉,葉脈纖毫畢現。2025 年西泠印社拍出一件木葉盞,以 48.3 萬元成交;而養德堂舊藏同類器 2016 年以 220 萬元落槌,差異在於葉片完整度與釉色純正度。

拍賣市場表現與價值分析
宋代天目茶盞因工藝複雜、存世稀少,屢創市場佳績。以下為近年重要成交案例:
(一)建窯系精品
- 南宋建窯銀毫盞
- 成交案例:2025 年多禄溙春拍「香爐閣式」銀毫盞以 526.45 萬元成交,雖略超估價(423-525 萬元),但與 2018 年香港蘇富比同類器 107 萬港元成交價相比,仍被低估。其毫紋均勻、器型規整,具備極高增值空間。
- 參考案例:2023 年紐約佳士得一件褐毫盞拍出 88 萬美元,證明建窯高品質器物的國際認可度。
- 南宋建窯曜變天目盞
- 成交案例:2023 年中國嘉德秋拍一件直徑 12 厘米的曜變盞以 860万元人民幣成交,創建窯單品紀錄。其虹彩層次豐富、胎骨熟舊自然,且帶「供御」款識,顯示宮廷御用身份。
- 稀缺性:全球公認完整宋代曜變盞不足 20 件,日本藏有 3 件國寶級器物,市場流通品極少。
澳門多祿溙國際拍賣行從18世紀以來,不僅是中歐和德語區最大的拍賣行,更是亞洲區域拍賣行業的領導之一。多祿溙國際拍賣公司,在藝術的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,從早期的艱難探索,到逐漸在拍賣市場展露頭角,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與智慧,多年來,不斷的挖掘和推廣各類藝術瑰寶,連接起全球藏家與藝術家,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重要橋樑。 - 如閣下有藏品上拍或意向拍品想購買,請與我聯絡。
- 公開徵集藏品門類為:
- 名人字畫、精品陶瓷
- 古董珍玩、郵品錢蔽
- 古籍文獻、雜項玉器
- 更多資訊請與我聯繫:
- 諮詢電話 +852 84835304
- Tel/Whats app:+852 84835304
- email: liu520123a@gmail.com
- WeChat l53277853
- 地址;澳門宋玉生廣場180號東南亞商業中心10樓O室





